师说网:孩子有小情绪?恭喜你,是好事!

带孩子的过程中,可能最容易遇到的一个难题就是孩子的情绪爆发。孩子动不动为一点小事大哭起来,要么悲痛不已,要么尖叫愤怒与父母发脾气。父母最头疼的事情也往往是该如何面对和处理孩子的情绪问题。

 

但实际上,我们不应该太着急处理问题。在处理问题之前,先要理解问题。为什么孩子这么容易情绪爆发?孩子的强烈情绪意味着什么?

 

孩子的情绪其实是一座桥,让我们能抵达他/她心底的那片大陆。


 图片1.png

 

 情绪本身就是一种交流.

 

人与人之间的沟通,语言只是很小的一部分,有相当大一部分沟通是无法用语言体现的,尤其是孩子,语言表达远远不能反映他们的内心思想,因此情绪是他们的沟通方式。

 

实际上,对人类和动物物种的研究显示,情绪情感和表情所传达出的信号往往是准确和共通的,比语言沟通的交流效果更好。

 

父母常常希望孩子不带情绪、理智交流,但实际上,孩子的情绪本身,就是他们的交流方式。孩子的情绪不是坏毛病,而是他们特有的沟通方式。想要抛开情绪谈“理智的做法”,很多时候就像抛弃胳膊,用意念拿杯子。

 

如果父母希望孩子的情绪缓和(不发脾气),更应该的办法不是制止表层(不许发脾气),而是找到深层原因(为什么发脾气),并引导孩子学会解决深层问题,这样下次才不会重复爆发(不需要发脾气)。

 

 

 

 图片2.png

 

父母的情绪从何而来

 

带小孩是非常容易让父母情绪大爆发的,有的时候突然很悲伤、有时候会很烦躁、焦虑,这些都是人之常情,与其纠结于怎么样能够保持菩萨般的温柔耐心,不如更好的理解我们的情绪是由何而来。

 

我们情绪的很大一部分来源是过去形成的经验模式。过去不能当作“不存在”,它们以非常强大的方式存在着。学习育儿最常见的误区之一,就是只看应该怎样,不管历史和现状。这是很多道理无法实施的重要理由。

 

 

 

对于那些经常性的与孩子的冲突,可以观察一下我们情绪的来源。很多时候,源于基础信念,又源于幼年经历。带小孩子的情景会勾起很多我们成长过程中的记忆,我们再经历这些情境时会一下子勾起当时的情绪。

 

比如,有的父母,孩子有一点没守秩序就很焦躁。潜意识的基础认知是:失控很危险。而更早的来源是父母自己的童年:稍不规矩就被严厉责罚。由于自己儿时的自由洒脱没有被温柔以对,于是负面看待自由洒脱,不能温柔以对。

 

我们尽量每次在寻找对策之前先要问自己:让我情绪有巨大反应的到底是哪一点?这代表了我什么样的基础认知?这样的认知是合理的吗?孩子不愿意循规蹈矩真的有那么严重的后果吗?

 

也许,什么糟糕的结果都没有,只是我们的恐惧来源于童年被责备的经历。

 

这是育儿中最重要的一步——育己。通过观察自己和孩子的互动反应,观察自己的情绪,能够让我们自己达到更好的自我认知。

 

这个过程中,我们也塑造记忆。科学家认为:回忆是一种主动构建。记忆是一个过程,它每次被重新回忆的时候都会被重新建构。

 

无论过去是正面还是负面,我们都可以积极重建过往经历,相信过去的一切造就了今天这样一个成熟稳定、为自己负责的自我。从记忆中走出来,对孩子也会少一点焦虑。

 

 

 图片3.png

 

孩子的情绪,是他拼尽全力捍卫自己的小小意愿

 

对于人脑而言,情绪是一种信号,就像电脑的警示,提醒我们去注意有什么地方有问题。许多冲突并不是谁的错,只是我们没有理解孩子的情绪语言。

 

孩子通过自己的眼睛来观察世界。

 

他不懂得对事情进行全盘的综合考虑,也不知道要将事情按照重要性进行排序;他不会深思熟虑,一旦有了情绪反应,就会立即受情绪控制而无法逃脱。哭泣、喊叫、颤抖都是他表达痛苦、缓解压力和重新获得内在力量的方式。

 

孩子的头脑是全新的,他们缺少成人成熟的套路和逻辑,但是他们在头脑中会根据自己的想象补充成为一个大的图像。

 

天性使然,孩子倾向于赋予自己所经历的一切一定的意义。这个意义他们自己未必说得出,也不是按照全世界的标准去衡量,而是在他们内心的小世界很重要。他们把每一件事当作自我的验证,把每一样失去当作失去全世界。如果满心期待的结果不能实现,对他们而言,是丢失了一个人生。他在随时随地探知自我和世界,探知自我的范围、世界的冷暖。

 

所以,孩子会为一点点小事痛哭,对他而言,那是整个世界的崩溃。他并不完全了解事物的因果,会用魔力的方式填补逻辑的缺失。他可能担心父母永远不再回来了,可能担心失去小东西会影响未来。

 

孩子也会为了争取自己的一点点小小的主权而大发脾气。发脾气固然是一件令大人讨厌的事情,但是如果要是考虑到孩子的心情,考虑到他是如何拼尽全力捍卫自己的一点小小的意愿,那么在某种程度上,这种情绪爆发也是值得理解和同情的。

 

孩子有他理解、解释世界的权利,也有尝试自己主导事情的权利。

 

虽然结果不一定好,逻辑不一定对,但这种尝试的过程还是很重要。孩子不可能生来就理解所有事,只有自我主导试错才能学会理解。重要的是,他尝试感知这个世界。这种尝试没有被嘲笑和批评压制。

 

作为父母,其实我们可以允许孩子对这个世界幼稚的想象,允许他肆意汪洋的情绪爆发,那只是不成熟,并不是故意耍赖。

 

也许有一天他学会现实的平庸,喜怒波澜不惊,事情见怪不怪,他会失去那些改变世界的渴望,也失去情绪力。

 

只有到那一天,才感到童年可贵。在那一天到来之前,孩子仍是孩子,一言不合就扑街,说明他们纯真,对这个世界仍然充满情感和期待。






04.jpg

 

如何对待孩子的情绪

 

父母经常犯的错误是对行为妥协,对情绪大加管理。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对情绪包容,对行为加以一部分约束。

 

情绪本无错,只是需要行为的转化。我们可以把愤怒变为动力,可以把嫉妒变为自我提升。对孩子也一样,需要一种升华。

 

父母最需要的,是以开放的心态倾听孩子的想法;不要预设答案和轻易评价,任何品头论足都会把倾诉堵回去。

 

这样的沟通不容易,但是通过这样的沟通,孩子会从中学会表达,形成自我观察和自我概念。孩子用语言描述发现自我的形状,我们也通过他的表达看清孩子的心。语言是有魔力的,它让人学会思考。一旦对话开始了,双方调动思维,情绪的冲动也就容易被理智取代。能够启动对话,是智慧处理的开端。

 

而这个过程中,重要的是诚实。要让孩子学会观察自己内心的情绪感受,用语言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。

 

切莫为了让孩子听从指令,而迫使他说各种违心的话。一旦孩子发现言语上的欺骗能获得父母的认可,他就不再把对话当作解决问题的方式,而当作遮掩问题的方式。而这样固然能让一件事的争端看上去平息,但却给后面的整个人生埋下了问题的伏笔。

 


03.jpg



最后,总结一下:

 

❶ 孩子争取对自己人生的控制是合理的,孩子感受到痛苦悲伤也是合理的。不需要对孩子的情绪爆发太过紧张,应允许孩子争取自主、表达感受。

 

❷ 孩子的情绪爆发是他们沟通交流的方式,父母帮助孩子找到情绪背后的理由,学会应对情绪背后的问题,才是解决情绪爆发问题的关键。

 

❸ 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是最重要的。只有用心聆听,只有沟通与协商,才能让孩子最终学会认识自我、控制自我。自我理解是自我疏导情绪的最基础步骤。